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万历明君 第10章 贪腐枉法,日讲太甲

作者:鹤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0 11:36:28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


随机推荐:一粒沙的刹那 拿错清冷仙君剧本的我 蒸汽时代血族日常 夫郎弱小可怜但能吃 书籍1384201 大师兄为何这样 未来首辅的夫郎 我是龙傲天他惨死的爹[穿书] 

    隆庆六年六月初二,清晨。

    ……

    一夜过去。

    到底是小孩子,睡眠质量比穿越前可好上太多,朱翊钧难得睡了一个久违的好觉。

    他刚醒过来时,还有些迷迷糊糊,下意识去伸手去拿枕头下的手机。

    摸到空无一物,才猛地清醒过来。

    “殿下,您醒了。”床榻旁的宫女靠近前来。

    朱翊钧突然问道:“我昨夜梦话说的什么,你们听清了么?”

    几名宫女都是一怔:“殿下,您不曾说梦话。”

    他这才放下心来,点了点头:“那似乎是做梦了,先替我更衣吧。”

    几个宫女立马捧着縗服,围了上来。

    穿衣的间隙,方才那名宫女说道:“殿下,张大珰已经来慈庆宫了,说是随时听候殿下差遣。”

    朱翊钧忍不住笑了,这张宏,太想进步了。

    等穿好縗服,又梳洗完后,他才吩咐道:“让张大伴进来吧。”

    张宏是端着早膳进来的。

    他看着还有些稚气的皇太子,不由愣了一下,险些跟昨天乾清宫那位威压摄人的嗣君对不上号。

    但毕竟是大太监,城府自然不缺,一丝错愣很快敛去:“奴婢给主子请安。”

    朱翊钧温和地点了点头,示意他近前来。

    而后施施然坐到案前开始用膳。

    张宏让宫女退了出去,才从袖中掏出一叠纸,道:“主子,昨日您吩咐我的,都在这里了。”

    朱翊钧有些惊讶地接过,这张宏,办事还挺快。

    大致翻了一下,隆庆元年至今,六年里湖广巡矿税的太监名单,一共十余人。

    有些还标注了年龄,职司等信息。

    他心里满意,也不吝夸赞:“办的不错。”

    耳目之用,这就体现出来了。

    湖广的事其实并不急迫,他想着手处理这事,至少也得掌握部分权柄之后。

    但,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准备,总好过只能从奏疏当中获取信息。

    无论是宫里、中枢、地方、边事、财用,总要先做到心中有谱,才能具体谋划。

    全然靠着后世的知识盲人摸象,只怕万劫不复。

    得将见识与如今的事情相结合,互相映照。

    这就叫后世知识当代化。

    张宏得了夸奖,连道不敢。

    朱翊钧一边吃着早膳,一边认真看了起来。

    湖广的矿课水深是必然的,但不可能是一日之功。

    先帝在朝的六年里也不是没巡过税,怎么一个发现问题的都没有?

    这才是朱翊钧在意的地方。

    张宏见他看得入神,小声说道:“主子,昨夜宫里又出了个事儿。”

    朱翊钧头也没抬:“别卖关子,有话直说。”

    张宏连忙称是,又接着说道:“孟冲昨夜失足溺亡了。”

    朱翊钧手顿了顿,抬起头神色莫名:“失足?”

    张宏知道这是个心如明镜的主,解释道:“东厂的人发现的,勘察过说是失足溺水,司礼监也认定了,冯大珰正忙这事儿呢。”

    朱翊钧摇了摇头:“都懒得背人了这是,真难看。”

    张宏不敢接话。

    朱翊钧也没在这事上多说。

    将张宏递上的名录看完之后,才开口道:“这些人,现在日子都过得不错吧。”

    张宏斟酌了一下,回道:“位置不太高,但手上确实挺阔绰的。”

    朱翊钧心中早就有数。

    这大明朝如今可以说十个官里面有十一个贪。

    官商勾结,朘剥百姓都是小事了。

    下至黎庶,上至亲王,哪个跑得了?

    户部当初不给裕王府发岁赐,阖府上下差点揭不开锅。

    最后还是向严世蕃行贿,才打通了户部的关节,把卡了三年的岁赐发了下来。

    还有此后的首辅徐阶号称徐半城,坐拥几十万亩良田,天下又谁人不知?

    海瑞奉钦命让徐阶还田,还不是灰溜溜被赶走。

    更别提各部衙门结党营私,私相授受,跑官争爵,可谓络绎不绝。

    上官如此,微末小官同样敲骨吸髓。

    踢斛淋尖,巧立税目,牵牛扒房,多不胜数。

    边军的军饷都能给你吸干!

    这已经不是个别问题了,是大明官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时官已经对贪污没了廉耻之心。

    对啊,我就是贪了,没错啊,大家都在贪,怎么了吗?

    戚继光这种有心剿灭倭寇,不惮为国捐躯的人,不还是逃不出这一遭?

    为什么有这种风气?一句话,工资低。

    看看历史上正常领官俸的就知道,高仪死后连丧葬费都凑不齐,还得宫里出钱。海瑞就更惨,官位够不到宫里,还是同僚出钱下葬的。

    工资低到这个程度也就罢了,关键还经常拖欠,半薪都是烧高香。

    用顾炎武的话说,就是“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都要揭不开锅了,哪还有心情立什么廉洁牌坊。

    高尚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也只能随波逐流,一句不贪就要饿死了,怎么去约束他们?

    这种毫无道德廉耻约束的背景下,贪污之事,可以说蔚然成风。

    官场这样,太监就更别说了。

    巡税这差使为什么是肥差?地方上没问题也就罢了,真有问题,巡税太监可就赚的盆满钵满了!

    这税是为宫里巡的,还是为自己腰包巡的,就不好说了。

    只怕,这查账钦差跟地方,早已经形成默契了。

    看这十几名太监,一个汇报问题的都没有,反而个个腰包鼓鼓,心里就有数。

    就是不知道湖广矿税这次,是双方没谈拢,还是问题太大,有人兜不住了。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对张宏道:“宫里办差收钱,也就罢了,但要是有事瞒着我,我不认。”

    “这些人你看着点,别又溺水了,以后我都有用。”

    “你偷摸挑个软骨头,把湖广的实情,替我问清楚。”

    “以后我不管外廷是什么说法,宫里巡了税,我就要知道宫里的说法。”

    张宏恭听着心中一寒。

    都“偷摸”了,还能让人活?

    昨夜只觉得威严摄人,此时才觉得寒气刺骨。

    这就是天家?

    这才十岁啊!果是圣君,心狠手辣!

    朱翊钧在张宏面前也没什么好装的,正要有天家法度,才能镇住这些宦官。

    在不同的人面前要展现不同的特质,这才是政治。

    张宏在宫里有资历,手下也有人,这些事,正适合他办。

    他不宜在这事上分散太多精力,抓个小太监把情况问出来,做到心中有数也就罢了。

    现在跟湖广地方闹上才是不智之举,稍不注意就是一场“民变”,但只要这些巡税太监还在,届时总要掀起一场大案!

    如今闹得欢就让他们闹吧,自己拉好清单,秋后算账就是。

    至于太监贪污,他现在没这个能力管,饭得一口一口吃,做事也只能一步一步来。

    张宏后退一步:“奴婢这就去办。”

    朱翊钧叫住了他:“我身边的人,你再过一遍,文华殿跟两宫,安排些你的人。”

    提督太监正是负责各殿当值的,职权之内。

    张宏迟疑了片刻,才答道:“奴婢明白。”

    他没说出口的是,两宫跟文华殿,本就安插有他的人。

    这是每个大太监都会做的事。

    ……

    用完早膳,朱翊钧就得去文华殿上课了,也就是所谓日讲。

    文华殿作为皇帝便殿,自然殿阁众多。

    其中正殿是常朝的地方,后殿是皇帝经筵的地方。

    而东宫日讲,则是在文华殿右偏殿。

    朱翊钧到的时候,诸多讲官已经到齐了。

    太子日讲,可不是一对一教学。

    侍班官、讲读官、校书官、侍书官,各种名目的职官十余人,从诵读、翻书、勘校、做笔记,一条龙包办。

    他只需要坐在那里,跟着读一遍,有问题再问就行了,其余什么也不用做。

    高仪居于班首,看见太子进殿,连忙率两班讲官起身,列作一排。

    朱翊钧当先行师礼。

    诸讲官受礼后,又向嗣君行跪拜礼。

    双方先后行礼,朱翊钧当即笑出早上刚清洁过的一口白牙,上前两步。

    一把抓住高仪的手,热忱道:“先生,本宫昨日温习功课,又有所得,果真如先生言,温故而知新。”

    高仪被他这举止弄得懵了一下,皇太子什么时候跟他这么亲近了?

    一边尝试不露痕迹挣脱,一边硬着头皮道:“圣人之言,自然不会有差错,但殿下有所得,也幸有自身勤勉之功。”

    朱翊钧非但没容他挣脱,甚至过手把他小臂挽住:“更离不开先生教得好,今日学习什么?本宫已经迫不及待了。”

    说着,就拉着高仪的手往里走。

    汉高祖刘邦之事,他也能为之,大明魅魔,他做定了!

    其余的讲读官面面相觑,若有所思地跟在后面。

    到了位置,朱翊钧才恋恋不舍地将高仪手放开。

    高仪正松了口气,朱翊钧又招呼小太监:“先生肱股之臣,岂能不以礼相待?来,给先生赐个座。”

    高仪连忙拱手推拒:“殿下,臣身子骨还算硬朗,若是站立都难,也无颜盘桓内阁了。”

    朱翊钧哪里肯放过他:“先生何必托辞,现在不是常朝上,不要推拒。”

    “父皇将三位辅臣留我,特意嘱咐我善待,先生莫要让本宫不孝。”

    唱高调嘛,他最擅长了。

    高仪这种老实人,扯上大旗最好欺负。

    不等他拒绝,他就使唤小太监把座位,放在高仪身旁。

    说是赐座,其实也就是个小凳子,也就两个巴掌大,正好托住两瓣。

    高仪只觉得人生充满了赶鸭子上架。

    先帝这样,张居正这样,现在嗣君也这样。

    要说皇太子这番行止,他不感动是假的。

    主君閤前执手,一如光武旧事,还又是赐座又是言必称先帝辅臣的,这份孺慕之情,哪个文臣能拒绝。

    但,感动归感动,这座仍然是如同针毡。

    他小心地半边屁股挨着凳子,以示恭顺之心:“多谢殿下赐座。”

    朱翊钧坐到案前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随口问道:“先生,内阁可曾议好大行皇帝移灵的日子?”

    先帝灵柩如今还摆在乾清宫,朱翊钧还等着搬进去呢。

    表面问的是移灵,实际上是在问他搬进乾清宫的日子,同样,也是他应该接受劝进,准备灵前登基之时。

    高仪斟酌了一下,答道:“礼部部议报上来是本月初六移灵,初十祭告,内阁票拟同意了,就等着宫里的意思了。”

    朱翊钧掰数了一下日子,今日是初二,也就是四日后接受劝进,八日后登基大典。

    八日啊,他就要登基做皇帝了。

    他的母妃,也要做太后了。

    同时也意味着,高拱的政治生涯即将结束。

    如今是冯保高拱二人斗得最厉害的时候,冯保等的就是这个时间点,若非在这个空档,张宏都不一定能安生进司礼监。

    那么高拱有没有意识到呢?

    朱翊钧是想让高拱体面致仕的,否则他输得太难看的话,他的政治遗产同样会付诸流水。

    不说别的,单就是晋党,现在就是靠着高拱的个人威望压制着。

    若是高拱尊荣致仕,保持着随时起复的威慑,晋党也不会太难看。

    但若是还像历史上一样,被他的母妃当众传旨说“高拱专权擅政,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

    那这烂摊子,他还真不好收场。

    他如今的打算,是借助高拱好好消耗冯保一番,最好能助攻他,把东厂从冯保手上夺过来。

    等他登基之后,再顺着李氏的心意进言,让高拱致仕——按礼制,新帝登基后,所有大臣都需上辞呈,是去是留,凭上心意。

    由他主动提起此事,比冯保故意激怒李氏,至少也能保高拱一个三公之位的体面。

    如此……高仪也不必在高拱被罢免后,忧惧而死了。

    被想到的高仪似乎若有所感,他抬头看了眼出神的皇太子,左右见诸讲官已经就列,便轻轻咳嗽了一声:“殿下,日讲了。”

    朱翊钧立马回过神来,正襟危坐:“先生请,今日是该《尹至篇》了?”

    高仪摇了摇头,尽量神色淡然:“今日讲《太甲篇》。”

    说着,朱翊钧就见身旁的侍书官自己面前的书页翻到了《太甲篇》。

    他神情一顿,长长地哦了一声,没说什么,心中却心绪翻涌。

    《尚书·太甲》,只讲了一个故事——伊尹放太甲于桐宫。

    太甲是商朝的一名君王,伊尹则是四朝元老,太甲的辅政大臣。

    所谓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便是说,太甲登基之后,昏乱无度,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便将太甲放逐到了商汤墓地附近的别宫,自己摄政。

    伊尹摄政三年后,见太甲悔过自新,便将太甲重新请出来,还政于太甲。

    故事简单,也并不罕见,写了认错信后重新出来主持大局的人,他也不是没见过,问题在于,高仪为何突然生插了这一篇进来?

    他可不信这是教学安排,高仪不会做这种瓜田李下的事。

    只能是有意为之!

    是谁的意思?又是什么意思?

    是警告他老实点,不要步了太甲后尘?

    或者是提醒他有人要行伊、霍废立之事?

    还是……自比伊尹,摄政而后归,表明心志?

    -----------------

    注1:历史上高拱被罢免后,高仪立即辞职,不得允,两日后,在家中忧惧病逝,时年55岁。

    注2:(隆庆六年六月)庚午,罢大学士高拱,司礼监太监冯保等传奉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帝圣旨,传与内阁、府部等衙门官员。我大行皇帝宾天先一日,召内阁三臣至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亲授遗嘱,说:“东宫年少,要他每辅佐。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不许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便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明神宗实录》

    注3:1571年(隆庆五年),每官每年官俸:206石,彼时的米价为:0.6两/石,实发不足四成。

    陈广桂著:《中国财政供养率问题的初步研究》,刊载于《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7月。

    吴建华著:《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厦门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第60页。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