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正文卷 第232章 风帆战列舰下水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9 10:04:53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


随机推荐: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三国:从杀人亡命开始 养蛊人在红楼的邪异人生 大明:屡献毒计,朱棣劝我冷静! 红楼:选项系统助我位极人臣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穿越:从八佰到巴顿 晚妆媚 

    “先来吃饭,下午跟我去龙江船厂。”

    朱雄英回到了东宫自己的院落本打算小憩片刻,上午的操练和长途奔波,虽未让他如其他少年那般疲惫不堪,却也感到些许倦怠。

    然而,他却被刚从文华殿批完奏章回来的朱标叫住,只得随着一同前去用餐。

    “是,父亲。”

    东宫的饭厅内,由于是家庭用餐,所以没有小孩和妇人不能上桌之类的规矩,吕氏和朱允炆、朱允熥已经落座,朱标的主位是空缺的,然后吕氏坐在左下手位置,她对面的也就是朱标右下手位置是留给朱雄英的,朱允炆坐在吕氏的下一位,朱允熥跟朱允炆相对而坐。

    这个座位顺序,自然是按照尊卑长幼来排的。

    桌上摆满了菜,东宫小厨房的厨师做的其实算不上珍馐美味,毕竟菜做的太好对于厨师来讲是一个负担,把贵人口味养刁了纯属折磨自己,但整体看起来还是不错的,而且肉菜不少,营养很跟得上。

    朱雄英瞟了一眼,肉菜就有燌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然后每人一碗米饭,桌上还有香油薄饼、豆沙馅砂糖小馒头两种额外的主食,青菜就比较有说法了,有很多的野菜。

    是的,野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东西,自然是因为朱元璋要让后代子孙都知道百姓的辛苦,所以把他吃过的野菜列了个清单,规定宫里做饭也必须有,其中就包括苦菜根、苦菜叶、蒲公英、龙须菜、蒜薹、匏瓠、苦瓜、齑芹、野薤等等。

    这些野菜虽然大部分不太好吃,但是都挺败火倒是真的,而且搭配较为油腻的肉食一起食用,也能起到解腻的效果。

    不过既然经过宫里的厨师制作,那么当然就没那么苦了,反正朱雄英觉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跟蔬菜沙拉吃起来差不多,不过朱允炆看起来倒是很挑食,筷子从来不往野菜上面碰。

    朱雄英转了一下手腕,用筷子的尾端指了指.用筷子直接指,哪怕不指人也不礼貌。

    朱允熥皱着眉头吃了两口,不过倒是获得了意外的爽感,就是那种苦到一瞬间后的略微甘甜。

    不过如果说餐桌上最受人欢迎的食物,那肯定不是味道有点类似糖醋里脊与椒烤羊排混合的椒醋鹅,而是红烧鲥鱼。

    虽然有着“食不语”的规矩。

    但是,但是,这条肥硕的鲥鱼是朱标亲手钓上来的,而且考虑到餐桌上的气氛有点冷,作为一家之主,朱标也想说点什么。

    所以朱标打破了规矩,放下筷子开口说道:“你们可知这鲥鱼是怎么来的?”

    “可是父亲钓来的?”朱雄英很会捧场。

    “不错!”朱标难得话痨,“鲥鱼乃是东南特产,而鲥鱼之中,以应天、镇江二府这一段江面的鲥鱼最为肥嫩,乃是洄游鱼,夏天到秋初会在长江和支流的河流里产卵,然后才会返回大海,这条鲥鱼就是它们游向大海的时候钓的,等到都游走了就没得吃了,再吃就得等明年了。”

    而这时候,朱允炆也插嘴道:“东晋郭璞注《尔雅注疏》中有,鲥鱼,即鯦,当魱,海鱼也,似鳊而大鳞,肥美多鲠。”

    鲥鱼体腹丰肥,尽管鱼身多刺,但肉质鲜美,从衣冠南渡开始,便与名梗“莼鲈之思”里的鲈鱼,并称为江南美味,属于是在史书上比较有名的,朱允炆小小地秀了一把文学知识,朱标也夸赞了两句。

    实际上,樱桃、梅子、野杏、鲥鱼、野鸡,都是大明祭祀宗庙的贡物,既然是给祖先上贡的,那肯定都是有可取之处的。

    既然朱标都说话了,吕氏也试图打破沉默,对餐桌对面的两兄弟说:“上午的训练都很辛苦吧?多吃点肉。”

    朱雄英和朱允熥客气了一下,随着朱雄英回归,朱允熥的日子其实好过了不少,一方面是有大哥顶着,吕氏没心情关注他了,另一方面则是平常生活起居也多了一些照顾。

    而朱标则是关心了一下他们在幼军里的训练,随后说道:“若是身体酸痛,就去寻戴院使开些膏药外敷,或是扎两针。”

    “日日这般训练,便是铁打的人也熬不住,这些孩子还都长身体呢.”

    听着吕氏的念叨,朱标皱了皱眉,倒是没把“妇人之见”说出来,只说道:“下午训练下午读书,半天没什么熬不住的,以前元末的时候,他们这個年纪抄个木棍都得上战场了,有哪个农家子说自己熬不住?”

    吕氏不说话了,朱允熥感受到这种尴尬的气氛,心中五味杂陈,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与继母吕氏之间的关系倒是还不错,但他和吕氏之间就一直微妙而复杂,如今大哥回来了,作为家中的长子,更不得不在这复杂的关系中小心翼翼地处理。

    接下来的餐桌上,除了偶尔的筷子碰撞声和咀嚼声,再无其他声响,每个人仿佛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允炆、允熥,你们也都来长长见识。”

    吃完饭,朱雄英和朱允炆、朱允熥跟随朱标乘坐马车前往京城西南方的龙江船厂。

    倒不是蒸汽机船只技术有什么大的突破,而是今天将和造船厂的工匠以及水师将领一同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那艘依照“胜利”号图纸建造的首批木质风帆战列舰即将下水。

    稳定可靠的风帆战列舰,依旧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海上霸主,而蒸汽机船只还需要相当一段长时间的发展,而之所以这艘船下水的时间这么慢,除了本身船只吨位大结构复杂以外,技术方向跟中式船只有巨大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关于如何应用这些违背传统习惯的技术,龙江造船厂的工匠们可是费了很多心思。

    龙江造船厂位于京城的西南方,是秦淮河汇入长江的地方,而且由于莫愁湖市场每天都有大量物资往来的原因,所以船只可谓是络绎不绝,而这些民间船只,大部分都挂有水运行会的旗帜,看起来颇为壮观。

    不过,所有船只来到龙江造船厂周围,都会自觉地绕行,因为这里是军事禁区,外面是有水师的舰船巡逻把守的。

    阳光洒在宽阔的龙江之上,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着造船厂巨大的身影,而龙江造船厂这个大明的船舶制造主要基地,此刻正笼罩在一片忙碌而紧张的气氛中。

    造船厂内,工匠们穿梭在其他正在建造的风帆战列舰的巨大船体之间,他们手中的工具与船体零件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不过工匠们的热情都很高,因为他们从来没建造过这种战舰,哪怕是宝船的体量也比这种战舰略逊一筹,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壮举,所以精神上都很亢奋。

    所谓“万事开头难”,风帆战列舰的第一艘是最难建的,而把这条路趟出来有了经验以后,后面同级舰船的建造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下车后,朱雄英跟在朱标的身后,步入了这个庞大的造船基地,他的目光被远处那艘巍峨的木质风帆战列舰所吸引,只见巨大的船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仿佛是一头即将觉醒的海上巨兽,静静地卧在船坞中,等待着破浪前行的那一刻。

    用朱雄英自己习惯的度量衡来目测,舰身长达六十余米,宽达十五米,这个尺寸在明初的造船技术中已算是巨无霸,三根桅杆高耸入云,尤其是那根高达六十二米的主桅,仿佛能捅破天穹一般。

    几千吨的战舰,放在现代世界几万吨的航母面前或许不算什么,但在这个时代,跟那些正常的蒙冲斗舰对比起来,那绝对是了不得庞然大物了,而且人类的身影站在它的前面,更是只能被巨大的阴影所笼罩,显得渺小无比。

    朱雄英的目光继续在战舰上缓缓游走,他看到了那三层火炮甲板上黑洞洞的炮口,一共有上百门佛朗机炮,它们像是战舰的獠牙,彰显着这艘战舰的威武。

    朱雄英甚至都可以想象得出来,在未来的海战中,这些火炮将会喷吐出致命的火焰,将敌舰送入海底,而这种全新的海战模式,对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折不扣的降维打击。

    随着他们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匠和水师将领也聚集了过来,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这艘即将下水的风帆战列舰上。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与激动,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刻将是历史性的,这艘海上巨兽,要正式下水了!

    朱雄英站在岸边,心中充满了感叹。

    曾几何时,这艘战列舰不过是他手上的图纸,而现在,却已经变成了现实这种奇妙的感觉,是很难描述的。

    而且,风帆战列舰的下水,意义绝不仅仅是这一艘船的下水,更是大明海上力量崛起的标志,从被动的“海禁”政策到主动下水远洋战舰,完全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

    此时,工匠们也都自觉地放下了手上的活计,聚集在船坞旁,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因为造船业的废弛,所以龙江造船厂的工匠几乎全都扑到了这个项目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所参与,战舰的每一个细节打磨,从削木到装配火炮,每一项工作都倾注了他们的汗水,而如今他们即将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浮现在水面上,这无疑是对他们技艺的肯定。

    以俞通源为首的水师将领们则站在高处,他们严肃地注视着即将下水的战舰,以巢湖水师起家的大明水师,这将近三十年来基本上就是个“起起落落落落落落”的过程,除了在南渡长江和鄱阳湖水战里有两场高光表现以外,剩下都是打酱油,你说没起到作用也不对,因为至少运兵运粮了,伐蜀的时候廖永忠率领的水师也跟明夏的水师碰了碰,但要有什么大作用,那挠破脑袋也想不出来。

    而如今风水轮流转,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大明的高层已经决定发展海上力量,用以征服日本,大明水师也终于咸鱼翻身,有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这些年建造技术相对成熟的宝船,一千五百料和两千料的,都下水了不少,成为远距离打击倭寇的主力,但像是风帆战列舰这种级别的舰船,还是头一次下水。

    有了这种海上巨无霸,可以说,大明水师终于是有了远洋的绝对主力了,而三层火炮甲板的设计,也给海战带来了其他国家水师根本想象不到的新模式。

    而且,有一就有二,后面的风帆战列舰,只要资金拨付充足,那就是下饺子,所以这不仅仅是一艘船,更是大明海上力量的象征。

    而此时,朱允炆和朱允熥跟在朱标的身后,当他们看到这艘巍峨的风帆战列舰时,眼中也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了惊叹之色。

    其实,不管是多么文静的男孩,当看到这种巨舰大炮的时候,都会产生本能的兴奋,这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有一种令人感觉热血沸腾的暴力之美。

    “这,这就是父亲之前提到的风帆战列舰吗?”

    朱标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没错,这就是我们大明未来的海上主力了,有了它,我们大明的海域将更加安全,没有倭寇敢来找死。”

    朱标接着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这艘战舰的图纸,就是你大哥送过来的,为大明立下了大功。”

    朱雄英谦虚地笑了笑:“父亲过誉了,这都是孩儿应该做的。”

    刚才有些失声的朱允炆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他转头看向朱雄英,眼中满是敬佩:“真是太壮观了!”

    平常比较胆怯的朱允熥也忍不住问道:“这艘战舰,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了吧?”

    “这确实是世界上最大的风帆战列舰之一。”朱雄英解释道,“不过,未来还会有更大的战舰,甚至是如甲骑一般浑身披挂铁甲的战舰。”

    此时,工匠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将战舰推入水中,朱标也带着他们走到了船坞旁,准备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终于,下水仪式开始了。

    随着工匠们的呼喊声和号子声响起,那艘巍峨的风帆战列舰缓缓地从船台滑入长江之中,溅起一片巨大的水花,船上的大明赤红色旌旗在风中烈烈飘扬,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它的诞生。

    当战舰完全浮在水面上的那一刻,船厂内响起了嘹亮的欢呼声,工匠们挥舞着工具,欢呼雀跃,仿佛在为自己的孩子送行,水师将领们则庄严地目视着他们的主力舰。

    俞通源更是激动地热泪盈眶,俞家世世代代在水上讨生活,到了他们父子这两代人,从龙而起成了开国功臣,可即便如此,他们又何时操纵过这种级别的庞然大物呢?

    对于他这种真正热爱舰船并且坚持到现在的人来说,眼见着自己这辈子从小渔船换到了风帆战列舰,这种激动,实在是难以言表。

    朱雄英等人也加入了欢呼的队伍之中,他们跟这些水师将领一样,心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朱雄英很清楚,随着这艘战列舰的下水,大明的海上力量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他也将亲手主导大明进入大航海时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不仅仅是一艘战舰的下水,更是他向大明献上的一份厚礼,这份礼物必将改变大明的海疆格局,甚至影响到一个世界性海洋霸权的出现。

    在阳光照耀下,风帆战列舰缓缓开动,乘风破浪宛如一条巨龙在长江水面上翻腾,让人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水师征服四海的壮丽景象。

    在下水仪式结束后,俞通源和一众水师将领找到了朱标。

    他们的脸上虽然还残留着激动的神情,但此刻却都已经变得严肃了起来。

    “太子殿下。”

    俞通源似乎在斟酌着怎么开口,朱标示意俞通源继续说下去。

    “虽然我们大明水师已经有了这艘强大的风帆战列舰,但是”俞通源深吸了一口气,“建造这样的战舰,费用极高,朝廷一直答应拨款,但因为户部紧张,所以现在的经费连首批舰队的建造都不够,我们水师没有足够的经费,是无法建造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的。”

    这个问题让朱标略有尴尬,不过也确实是事实,谁都知道一艘风帆战列舰的建造费用是巨大的,更别提要建造一支舰队了。

    而且也不是建好了就可以扔着不管的,除了建造费用外,还有配套的火炮、人员费用和以后的补给与保养费用,这些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维持一支舰队的长期存在,可比建造一支舰队还要费钱的多,这个道理跟现代人买一台油车需要保养需要洗车需要加油需要维修需要交车位费保险费等等是一个道理,这些花费理论上也可以不花,但带来的后果一定是损耗的剧烈上升,最后直接开到破破烂烂四处响。

    可以说远洋水师就是纯烧钱的,如果不是因为跨海征日能够获取金山银山的巨大利益,而跨海征日又必须要求大明拥有一支强大的远洋水师掌握制海权的话,那么大明肯定是不会弄这东西的。

    毕竟,大明作为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农业国,收入总量是有限的,每一文铜板,其实对于大明来讲都很宝贵当然,如果具体到某个官员或者个人,可能也没那么宝贵。

    总之,财政收入很紧张而且很有限的话,拮据度日抠抠搜搜是免不了的,其实能给水师拨这么多钱,已经很不容易了,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不是朝廷的钱,而是通过长期债券从民间借来的,而债券这种东西也是要付利息的,大明朝廷也不能随便滥发,即便有滥发的胆子,发的多了百姓也不会买账的。

    所以建设远洋水师,属于是勒着裤腰带饿肚子硬上,其实朝廷上下都知道,想要全额完成建造目标,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任务,现在的情况就是东挤挤西凑凑,然后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也算是尽力了或者说,这种级别的主力舰,有就比没有强,有两艘就比有一艘强,只要有个十几艘就够用了,如果有几十艘那完全就能吊打全世界了,建造到上百艘反而成了溢出效应。

    “所以现在水师是什么意思?缺多少钱?”朱标沉声问道。

    “想要达到能够运送十万大军跨海征日,并且能够对日本的全部水师舰船形成全面压制用以保障补给无忧的话,至少还需要200万贯。”

    俞通源直言不讳:“只有足够的钱我们才能建造更多的战舰,才能组建一支包括战舰和各类运输船在内的强大远洋舰队,远洋无论是作战还是运输跟近海和内河都不一样,没有这些船只,用老旧的船只只要出海不远就会被海上的飓风掀翻,很难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俞通源这话,没有夸大其词,这次前往济州岛的水师,就是大明几乎所有能动弹的宝船组成的舰队,而从大明长江三角洲出发前往济州岛的难度,跟前往日本本土的难度相差不大,海上确实大浪不断飓风连连,寻常的水师船只,那些平底船真就是一打就翻。

    而建造一艘以福船为基础的宝船,一千五百料的需要4500贯,两千料的需要6000贯,建造这种风帆战列舰就更贵了,这艘首次下水的风帆战列舰,甚至需要足足14000贯的总成本.当然,随着各项技术的成熟和人员的熟练,这个成本会控制到一万贯出头,但再低就不太可能了。

    跨海征日,风帆战列舰毫无疑问是主力,这种战舰由于火炮甲板这种跨时代设计,既可以在海战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可以用舰上的火炮支援登陆作战,这是没有贯通式火炮甲板的宝船所无法做到的,因此哪怕是为了明军的登陆作战顺利,都得多造一些,而如果要做到支持十万明军登陆日本,呃,滩头第一批登陆肯定没这么多人,但不管怎么说,三十到五十艘风帆战列舰都是必须的。

    也就是说,除了首批十艘已经筹措到了资金,如果不算保养维护的话还能勉强造个七八艘出来,那么以后至少还有二三十艘风帆战列舰的资金没有着落。

    也就是说,光是风帆战列舰就还有30到40万贯的资金缺口,算上以后的各种养护维修等开支,那就更多了。

    而再计算建造上百艘宝船和数百艘其他各类辅助船只,可能整个庞大舰队,需要花费200万贯之巨。

    相比于大明的财政收入和盈余,这是一个颇为让人绝望的数字,大明每年的实物税收折合成铜钱,大约在900万贯左右,财政盈余则只有40万贯。

    朱雄英通过建立莫愁湖市场和整顿京城行会所增加的财政收入,今年也基本都填补到了在长江入海口建立堤坝的浩大工程里,在未来几年或许会有几十万贯收入,但肯定填补不了这么巨大的舰队费用缺口。

    而朝廷能东挪西凑弄出来这么多钱吗?

    看朱标的反应,很明显是不能的。

    朱标眉头紧锁,他深知这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资金不足,那么这支刚刚起步的远洋舰队很可能就会夭折在摇篮之中,或者直接成了发育不良的早产儿。

    但是如今给大明当半个家的朱标,很清楚朝廷的财政紧张,大明太大了,作为一个万里大国,有十三个布政使司以及六千多万人口,需要财政支出和朝廷关注的事务,也太多、太繁杂。

    建设一支远洋舰队很重要,但其他事情也很重要,从整体角度考虑,肯定是不可能因噎废食的,朱标他得有大局观。

    但如果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跨海征日又是一笔高投入超高回报的生意,投入300万贯(远洋舰队建造费用及出征军费),只要打下来,就能每年收获约等于800万贯白银的回报,直接搬了金山银山作为战利品,谁不心动?

    可问题就在于,这300万贯对于大明来讲,实在是很难凑出来,就像是很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一样,谁都知道产业前景很好,未来一片光明,但绝大多数,都因为筹不到钱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朱雄英这时候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支舰队对大明来说太重要了,我们不能让它因为资金问题而停滞不前。”

    俞通源感激地看了朱雄英一眼,其实大明水师的将领们,都很清楚,正是因为圣孙的主张,才有了水师的今天,而水师的未来,显然也需要圣孙的力挺。

    朱标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朱雄英的看法:“你说得对,不能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建造舰队,我会向父皇禀报此事,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

    朱标的话,说的很好听,但朝廷这些年财政紧张是公开的秘密,近几年好了不少,但也有限的很。

    朱雄英没有盲目做出什么承诺,而是深吸了一口气又得搞钱了。

    (本章完)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